欧洲南北的不同

这两个月, 携家人先后去了西班牙和荷兰。 一个是典型的南欧国家,一个是典型的北欧国家 (这里对北欧的定义稍微宽泛些,地理上包括了西北欧和中北欧)。 一些小事让我感触良多,联想起经常讨论的欧洲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有以下小文与大家分享。

六月份去的西班牙,前后呆了12天,把主要城市都转了一圈。 由于丹麦属非欧元区,一般是抵达以后,在当地的ATM机取一些现金备用。 我们便取了250欧元的现金。 可是没过几天, 我们发现现金一下就用完了, 又得取。 开始没留意,可是突然发现,前后一共已经取了四次,都接近一千欧元现金了。 原因是西班牙的很多地方都只收现金,有时候明明是可以刷卡的,可是突然被告知机器坏了,不能用,还告诉你附近就有取款机,麻烦自己去取。

七月份又去了荷兰,呆了将近五天。 照样取了250欧元,离开时钱包里还有将近200元现金。处处几乎都能刷卡,包括小小的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 看来对比才能显出问题所在。

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在支付方式上有如此之大的不同呢?

突然让我想起了 Jeffrey Sachs 一篇关于欧洲福利制度的文章。 他分析了为什么同样是高福利制度的北欧,却没有出现像南欧一样的政府大幅赤字和财政危机。 文章中的两幅图仍然让我记忆犹新(见下)。 第一幅图是政府财政收入,第二幅是政府财政支出。 如果收小于支,便出现财政赤字。

govreceiptsgovexp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欧国家 (Nordic) 的财政收入在GDP的56%左右,而支出只有GDP的50%多一点儿(52%),所以财政是小幅盈余的,比较稳健。 相比之下,欧洲政府的平均财政收入只有GDP的47%左右,而支出却占到了GDP的49%,属于结构性赤字。 当然,这-2%的赤字是欧洲的平均数,如果单列南欧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赤字的比例还会更高。 所以问题的症结所在,似乎是南欧国家的政府对老百姓许下了太多福利上的承诺,税却收不上来。

联系起自己在南欧的亲身经历,政府为什么收不上来税便不难理解了。 还记的在美国当学生的时候,在中餐馆打过工,老板也是特别讨厌刷卡的顾客,背后原因不言自明。 后来到处旅行,发现其实在每个国家都有此现象,包括以诚信著称的丹麦和瑞士, 只是比例相对较小罢了。

在丹麦,朋友们经常会戏称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万税之国”: 收入税40%以上,消费税25%, 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税种, 比如购买汽车要交180%左右的天价税收!  抱怨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北欧政府是相对高效的: 不仅是收税绝不含糊 (在支付方式上,丹麦也几乎是电子化,这就使得逃税很难),老百姓的确也享有世界上少有的真正福利。 对于接受过北美经济学训练的我,这其实也是重要一课: 要接受世界经济制度的多元化,尤其是在民主制度中;有时候经济效率和增长或许并不是一个社会的最强所需。 这个取舍问题我以后有机会再详细探讨。

 

还是觉得最近金融改革步伐有些急了

今日读到新闻, 中国即将放开对个人和企业境外投资的限制。初步规定,个人海外投资下限为一百万人民币, 企业下限则要十亿元。 投资渠道开放, 老百姓有更多选择,绝对是好事,不仅有助于社会财富的保值、升值,也可以使国内的金融行业。特别是对国有银行,面临更多竞争,从而树立危机感,其效率便会有所提高。一般来讲,竞争加剧,选择拓宽,最终得益的都是居民、消费者。

放开对个人和企业境外投资的限制,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顺利实现以后,人民币便是真正自由兑换的货币了。这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之一。 但我觉得最近改革的步伐似乎是急了些。

胡温十年,金融方面几乎没有改革,国内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民间财富大量累积,除了存款之外,投资缺乏渠道,有限的选择中便只有投资房地产,抑或投资股市。当股市低迷时,如2008-2014年,便只有房地产一枝独秀,所以这才有今天的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民间财富就好比是被高压锅闷了起来,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市场投资的常态总是过量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标的,所以资产泡沫才会频现。 2012年到现在,房地产造成的投资过剩,中国经济已然放缓,房地产市场也正是存量消化期。金融改革方面,前不久存款利率上限才放开,现在突然又来了个资本可以自由外流。对现有的系统来说,这好比就是突然把高压锅的压力全放掉了,如同釜底抽薪。 历史表明,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如果速度过快, 经济便极有可能出行系统风险,造成金融危机,表现之一便是货币大幅贬值,当然,我最担心的还是触发房产泡沫加速破裂,造成中国居民几十年储蓄“人间蒸发”。

周小川是笨蛋吗? 当然不是。 我希望他的计划是慢慢的,极为谨慎的。道理是不争的:资本项目不放开不行,如果还是老一套,钱没处投,房地产泡沫会越来越大,到最后政策便完全没有可控空间。然而放开又不能太快,因为如果大量资本外流,泡沫更会加速破裂。 政策上是两难处境。 所以必须要慢,走一步看一步。据说会先在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试点,这是好事。我理解人民币似乎马上就要被纳入IMF的特别提款权货币之一了,周小川一定会有一些外部压力:要加速改革。 但切不可舍本逐末,引发国内的系统危机。

每当讨论人民币的问题,我的脑海中就不由浮现“老顽童”的一句话。 老顽童是经济学家蒙代尔的昵称,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经济学领域泰斗。他深爱中国,十年前,当大多数人还在争论人民币是否被严重低估的时候,他曾警告: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被低估,如果放开资本市场,人民币是被严重高估了!想想他的话吧。

去杠杆和金融自由化

虽然对外看来中国号你世界第一债权国,有那么多外汇储备,国际炒家似乎都不敢攻击中国和其货币,但细看下图(内似的有好几个版本),国内经济却存在巨大隐患,债务累累,实有 “外强中干”之态。   政府债务看似比例相对较小,其实都隐藏在了国企和地方债企之中。加之近期经济滑坡需要刺激,和医疗社保教育等诸多压力,政府赤字在未来必然进一步攀升。

debt

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要加速金融对外开放,其实有点自寻死路。

不是说开放的金融体制不好,而是让一个臃肿的胖子去参加铁人三项实在有点儿不当时。慢跑还行,可以去脂;跑快了便有被加速弄死的可能。 所以说中国改革几十年经济上没有出现大危机,那是托金融体制垄断和相对封闭的“福”;放开了,10-20年内便会有大危机,真正意义上的 financial crisis。 后人评判,却又会妄断是金融自由化抑或是资本主义体制不好,其实不然。开放前体质是相当羸弱的,你怎么让他去经历更大的风浪?

在国际金融领域有句名言,You won’t get attacked unless you got sh*t on your as*!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幸福公式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著名的幸福感公式。 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同时,或许这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幸福=消费/欲望

消费这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消费,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比如助人为乐,捐款捐学等等。

最幸福的人恐怕是欲望最少的人。当欲望趋近于零,象佛教所宣扬的看破红尘的,指数趋近无穷,幸福感一定很高的。 世界幸福感连年排名第一的丹麦,据说其幸福感高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事事都抱有较低的期望值。 期望值越低,失望就越少,也就不会有挫败感。

公式的另一启发是,保持欲望水平不变,消费越多越有幸福感。的确,实证数据显示,收入水平往往是和幸福感正相关的。 虽然金钱不能决定幸福,但有钱人在调查的时候普遍说自己更幸福。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有可能是因为有钱人大多都是事业小有成就。但不知道中国的贪腐们的幸福感如何?

精神消费也能增加幸福感。这是为什么经常做公益的人幸福感较高的原因。美国的幸福咨询师们经常倡导经济收入一般的家庭也不要忘记时不时的进行一些小型的社会捐款,因为其带来的幸福感往往“物超所值”:于己于社会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的房产泡沫(四)

前天有一友人远道来访,不亦乐乎。是Brandeis校友,印度人,非常聪明的那种,工作是看全球范围宏观投资策略的,干了7-8年了。席间有意无意扯到了中国的房产泡沫。他不认为有泡沫,理由是城市化和大量人口涌入,特别是特大城市,土地供给又给政府控制着―――有这么大的需求,供给又跟不上,这么可能是泡沫?!

这和国内很多人的看法是一致的。我耐心地给他讲为什么是泡沫的原因,讲了大概10分钟,几个来回过后,他没有再反驳。我想似乎他是同意我了:因为接下来他就问,泡沫什么时候会破裂。这个问题显然是没人能够回答的。

我还是跟他讲不能笼统地谈需求,要分清投机需求(speculative demand)和实际住房需求(real housing demand)的区别。当然对价格的作用,两者是互相推波助澜的。投机需求不为居住,全为升值;和投资的区别又在于这类人不做深入研究,只看价格跟风;不看长,只看短。实际住房需求的人买房全为了居住,也可能伴有一定投资成分,但不为短期价格变化所动。另外一个需要首先明确的是:中国的城市化新移民中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数量的确很大,很容易把他们全部算入实际住房需求行列。但由于其初期收入较少,即使没有泡沫,在短期内也买不起房(5-10年后兴许可以),应该剔除,将其放入租房市场。

明确这两点后,先来看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况。在一个需求绝大部分由实际住房人构成的市场,大家按行情自动竞价,买得起的就买,买不起的、嫌贵的暂时等待:或租房,或换到其他城市居住。这样形成的价格,如果开发商有利可图,那么就会多建房,供给增加了,价格慢慢就下来了。这是一个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基本一户一房,或租或买,没有闲置住房。欧美国家正常情况下基本是这样的。当然在房产信贷泛滥时,如2003-2006年,除外。

再来细谈投机。投机和逐利似乎是人的天性,从古至今历来有之。人的收入和财富是不同的,不加以限制,投机需求总会应运而生,尤其是在一个收入和财富大幅增长且伴有严重贪腐的社会。有钱人越来越多意味着积累的财富需要进行投资,但在中国由于投资产品和渠道严重受限,造成投资不成,投机之风却越演越烈。这是目前中国投资环境的基调之一。有钱的可以买上好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作为“投资”,但其实是投机。由于投机需求的加入,房地产总需求陡增,价格被迅速拉高,上面本来可以买得起房的很大一部分人被挤出需求行列。价格拉高后,即使没有土地瓶颈,由于建房需要时日,一时半会儿也没法迅速增加;加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完全没理清,通过增加供给对价格的下调就越发来得慢,价格于是居高不下。一定时日后,人们对价格的预期便开始产生了微妙变化,看高的超过看低的,更多投机者跟风涌入,谋取短期价格升值。直到投机需求完全占了上风,价格形成机制被完全改变。需求曲线如今彻底该变了方向:不是经典的向下倾斜(downward sloping ),而是变成向上倾斜(upward sloping)了,即房价越高,买的人越多!!

housingdemand

这样几个来回,加上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坚决,结果人们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就越发超乎现实,恶性循环于是形成,泡沫越变越大。到了这一阶段,无数靠投机房地产发家的故事,和无数对错过时机买房、现欲跳楼细节的描述都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心理。大多数人都坐不住了。

市场继续演进着:总需求的构成进一步向投机需求倾斜,之前的旁观者开始加入投机,甚至诸多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开始蜕变为投机者;买不起房但有住房需要的,觉得房价短期不可能降,此时不买更待何时,于是硬着头皮想方设法买房;买完以后坐在家里急切盼着房价往上涨,至少别跌。其实这部分人心里清楚这个买价已远远超出自己现在的支付能力了。当然多少有点慰藉的是:出事了政府会救市、银行会买单的?这是典型的投机心理。

经年的无数泡沫警告,价格却越走越高,中国的泡沫史上罕见。泡沫经年不破也使人们深信房产市场不可能有泡沫:“如果有,早破了!”